专业建设规划(2008——2010)
江苏省吴中职业教育中心校
专业建设规划(2008——2010)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与办学水平。为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和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新学校的实际,特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从而推动学校新一轮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现有专业概况
学校现实际开设4个专业大类、10个主要专业方向,建有校内4个实训中心,实验、实训室76个,校外实训基地20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市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专业整体布局与结构趋于优化,实训基地和实训课程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二产为主、二三产兼容、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见表1:
表1: 2008年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大类名称 |
专业名称 |
学制 |
课改实验点 |
示范专业 |
1 |
机电类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3、5 |
|
市级 |
2 |
数控技术应用 |
3 |
|
| |
3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3 |
|
省级 | |
4 |
汽车维修 |
3 |
|
| |
5 |
信息类 |
计算机技术应用 |
3、5 |
|
市级 |
6 |
电子类 |
电子技术应用 |
3、5 |
省级 |
省级 |
7 |
艺术类 |
广告装璜设计 |
3 |
|
|
8 |
财经类 |
会计 |
3、5 |
|
省级 |
9 |
报关与国际货运 |
5 |
|
| |
10 |
物流管理 |
5 |
|
|
(二)专业建设条件
师资条件:学校现有专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184人;中、高级职称人数113人,比例为 63.5%;专任专业教师98人中“双师型”教师61人,比例为62.2%。
实验室实训基地条件:现有校内实训中心4个,校内实训室76个,校外实训基地20多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双师型教师、高级工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及兼职教师数基本满足实训基地教学需要。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先进职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项目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实现技能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三、专业建设原则
(一)总体原则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文件精神,专业设置与建设应按照“必需、可能、先进、发展”原则,加强重点,发挥优势,凸现内涵,办出特色,注重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二产类为主、二三产类兼容、精品示范、结构合理的专业建设格局。
(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坚持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有利于突出专业特色与形成专业品牌;有利于学校教学的组织安排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增设新专业的基本原则
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专业;注重基础,加强新设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具备新增专业必需的相应教学设施,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突出效益,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形成特色,稳步发展具有地区特色、行业特色与学校特色的品牌专业。
四、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0年,形成以二产类为主、二三产类兼容、精品示范、结构合理的专业框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专业门类均衡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示范性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
(二)专业设置目标
学校现有骨干专业为5个,到2010年,拟创建第6个主专业,使学校骨干专业数达到6个,专门化方向达到14个,突出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会计、报关与物流类专业特色,围绕二产、三产进行专业布点,利用专业交叉与融合,开设新专业。
(三)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和就业面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两方面,对老专业进行调整改造。传统专业要做精、上层次,充分体现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
(四)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至2010年,力争建设好5个省级示范专业,争取省级课改实验点1—3个。示范专业的各项指标达到专业评估指标的合格标准以上,建成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专业。
(五)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与重点专业相匹配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设3个左右体现我校特色,专业交叉、融合度高、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专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学校相同专业。
(六)专业设置的基本框架
到2010年底,学校要基本形成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重点专业与一般专业、骨干专业与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真正凸显多科性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见表2:
序号 |
专业大类名称 |
专业名称 |
学制 |
课改实验点 |
示范专业 |
1 |
机电类 |
数控技术应用 |
3、5 |
|
省级 |
3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3、5 |
省级 |
省级 | |
4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3、5 |
|
| |
5 |
信息类 |
计算机技术应用 |
3、5 |
|
|
6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5 |
|
| |
7 |
电子类 |
电子技术应用 |
3、5 |
省级 |
省级 |
8 |
电子监控 |
3 |
|
| |
9 |
电子电器维修 |
3 |
|
| |
10 |
艺术类 |
动漫设计与制作 |
5 |
|
|
11 |
工艺美术 |
5 |
|
| |
12 |
财经类 |
会计 |
3、5 |
省级 |
省级 |
13 |
报关与国际货运 |
5 |
|
| |
14 |
电子商务 |
3、5 |
|
| |
15 |
物流管理 |
5 |
|
|
五、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特色创建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质量标准明确具体,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理念和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创建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鲜明。
(二)课程改革与项目课程开发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要增强课程开发的职业适应性,根据学校专业布局和大专业门类标准统一规划,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课程内容要按照职业群要求进行模块构建,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能在构建“宽口径、活模块、强能力、高素质”的课程体系上起示范作用。
(三)教材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积极探索项目课程改革为主的校本教材5——10种;优先选用国家、省课改新教材。 各专业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探寻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能力化体系、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实践教学项目化体系、现代教育信息化体系及质量监控目标化体系等“五化”体系。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努力创建仿真、模拟、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教育环境,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实现教学手段和形式的现代化,增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
(四)师资建设
按照主体在校生规模和师生比1:16-20标准,到2010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5%;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0%以上,大多数专业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成果在同类学校或相关行业有一定影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完善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和学科梯队。
(五)实训基地建设
改革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技能型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产学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体建设目标: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等多个实训基地。计划每年投入300-500万元,到2010年,累计投入1000万元以上用于购置实训设备等,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3200万元以上,生均仪器设备值,二产类≥8000元,三产类≥4000元;形成“校企互动双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建成专业覆盖面广、区域辐射力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基地。
六、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要充分贯彻加强基础性专业,发展优势与特色专业,开拓新兴交叉专业的原则,实施省、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各专业部要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
(二)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投入。
(三)强化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全面启动“名师”工程。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和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锻炼,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在培养省级领军人才方面要实现零的突破。
(四)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开展一些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各专业和教研组要深入研究各自的定位与规划,要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学校要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
二00七年十一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